Icon:領先時代
時間回到 1900 年 4 月 14 日。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一種前所未有的車在「電力殿堂」(Palace of Electricity) 首次亮相。這是一輛以 Lohner-Porsche(洛納-保時捷)系統為基礎的電動車,新穎的驅動概念使保時捷聲名遠播。《柏林日報》報導「該車劃時代的創新之處在於,透過在前輪輪轂上安裝保時捷系統電動馬達,徹底取消了所有中間變速裝置……」
於是,當時年僅 24 歲的斐迪南·保時捷首次以聯合汽車設計師的身分進入大眾視線。在短短十週內,他就為維也納的 Jacob Lohner & Co. 公司開發出這款在前輪整合輪轂馬達的電動車,兩台馬達的功率各為 2.5 匹馬力。Lohner-Porsche 的最高行駛速度為每小時 32 公里,且四個車輪可以同時煞車,這在 1900 年同樣是一大創舉。早在那時,這位年輕的設計師就已展露鋒芒:斐迪南·保時捷不但具備出眾的技術才能和富有建設性的創造力,更擁有隨時致力於提升現有解決方案的熱情。
輪轂馬達是他職業生涯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他從一開始就將這項科技稱為「Lohner-Porsche 系統」。這是因為,保時捷與路德維希·洛納 (Ludwig Lohner) 當時正在攜手研發一套模組化電驅動系統,為轎車、公共汽車和重型貨車設計了三種尺寸和功率級別的裝置,每個車輪的功率最高可達 12 匹馬力。車輛由鉛蓄電池供電,續航里程約為 50 公里。保時捷還考慮將電動車導入賽車運動,因為當時賽車已經備受喜愛。同樣在 1900 年,他設計出一款配備四台 12 匹馬力輪轂馬達的電動賽車。他將該車稱為「La Toujours Contente」,意為「永遠開心的人」。這是全球第一輛四輪驅動車。
以模組化系統為基礎,保時捷還開發出世界上第一輛能夠正常運作的混合動力車——Lohner-Porsche Semper Vivus(拉丁文,意為「永遠充滿活力」)。之所以尋求開發汽油-電力混合動力驅動系統,是因為當時蓄電池的可靠性不盡人意,而且充電基礎設施幾乎不存在。Semper Vivus 混合動力車和更先進的 Mixte 系列車型(1901 年推出)以四缸前置引擎驅動發電機,相當於一部移動供電裝置,從而巧妙解決了這個難題。
最終,總共 300 輛採用 Lohner-Porsche 系統的車輛駛出生產線。其中 40 輛在維也納消防隊服役,其他的則在路上作為計程車,或者被私人購入。不過,輪轂馬達在當時難以成為實用的車輛驅動裝置,所以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其他許多設計概念則在量產車型中獲得大規模運用。1970 年代初,輪轂馬達科技迎來了「直上青雲」的耀眼時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阿波羅 15、16 和 17 號登月任務的月球車均由輪轂馬達驅動。保時捷的開創性創舉對此功不可沒。假如他的前老闆路德維希·洛納得知此事,想必不會感到驚訝。在 1900 年巴黎世博上,被問及新車的設計師時,洛納就預測:「他是一個前途無量的人。今後他肯定會聲名大噪。他的名字叫斐迪南·保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