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學的成功方程式

上海同濟大學是全球最具聲望的大學院校之一, 保時捷與這所著名學府之間有著長遠的合作淵源,共同培育指日可待的頂尖工程人才。劉凡便是同儕中佼佼者, 他成功帶領團隊征戰中國大學生電動方程式創新大賽。

  

「平凡,但不平庸」 是劉凡父母的人生信條。
能工巧匠:

能工巧匠:

刘凡在 8 岁时就发现了自己对电动发动机的热情。

若是以他父母的規畫來看,那他的確不負雙親的期望。來自中國東北的劉氏夫婦在 1997 年為出生的兒子取名「凡」, 即「平凡」之意。這對均任教職的夫妻來自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秦皇島,選擇此字作為孩子的名字有兩大主因:首先是冀望他們的兒子能有個平凡無憂的童年; 另一個層面則是帶有哲學意味,循蹈「平凡,但不要平庸」的的格言。

此寓意確實非常符合劉凡的經歷。在他的家鄉,這位年輕人必須經過高考的嚴峻考驗,方能進入高等教育系統就學。劉凡不僅成功進入名列前茅的學府,甚至隸屬工程師人才的「冠軍聯盟」:他目前就讀於名列全球頂尖學府的上海同濟大學。

如今即將畢業的劉凡,在輝煌的大學生涯中斬獲了無數獎項,而其中分量最重的,是數個月前他以隊長身份帶領同濟大學電動車隊奪得的冠軍頭銜。

在這個以創新為主旨的競賽中, 學子們必須自行打造及駕駛純電動方程式賽車參賽。這個戰績輝煌的百人團隊是由劉凡負責指揮,其背後的支持者正是保時捷中國。

「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學們創建一家公司。」 劉凡

同濟大學與德國有著悠久的淵源,甚至早於第一輛在祖文豪森出產的保時捷跑車。這所今日聲名遠播的精英名校,前身是由數名德國醫生於 1907 年所創辦的醫學培訓機構。即使是經歷戰爭及革命動亂, 兩方之間的緊密聯繫從未間斷。於 1998 年成立的中德學院今日被視為學術交流的全球典範。

奧博穆(Oliver Blume)也在因緣際會之下前往同濟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回憶道:「我在這些人身上深刻地感受到無限的創造力、奮鬥不懈以及推動國家發展的決心,那股生氣勃勃的動力讓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現任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主席的奧博穆當初決定到中國的幕後推手是他當時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這名任教於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的中國籍教授力邀他前往同濟大學新成立的汽車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1 年,他成為第一個在那裡取得博士學位的德國人,且多年來聯繫未曾中斷。劉凡記憶猶新地說道:「奧博穆拜訪了我們團隊,我們對保時捷的熱情也更加高漲了。」

明日英才:

明日英才:

保时捷与上海同济大学共同推动 智能汽车的研究。

保時捷中國一路迅速發展,今年歡慶成立 20 週年──在 2015 年時中國已是保時捷跑車最大的單一市場。從進入中國市場起,保時捷便不遺餘力地支持當地的社會及文化專案,在 2019 年 4 月時,保時捷與同濟大學簽署了合作協定,除了在智能汽車領域設立中德教席,亦包含培訓及知識轉移等其他合作內容,學生們因而能夠直接在當地受到保時捷工程專家們的專業指導。目前因疫情影響,改用數位形式取代現場教學。雖然減少了理論的部分,但這些同濟電車隊(DIAN Racing Team)的未來工程師們卻有機會在毗鄰一號方程式賽道的上海保時捷體驗中心接受駕駛訓練,其中也包含了行駛中車輛的能源管理相關課題:這些新秀有機會能親身駕馭保時捷 Taycan 及其他車型。 

新創沃土

研究重點主要聚焦在數位功能,這是對中國而言非常關鍵的主題。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多新創公司的國家,而年輕世代也可視為是汽車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指標;另外 一個與此相呼應的現象是,相對於全球保時捷客戶的平均年齡 53 歲,中國市場客戶平均年齡僅 35 歲,而且在中國每兩位保時捷車主中就有一位為女性。

領隊先鋒:

領隊先鋒:

队长刘凡和 DRe20 车手肖文博是同济大学赛车队的两位负责人, 车队现有约 100 名队员。环保出行是他们的使命。

劉凡最初是在玩遙控賽車時發現自己對汽車的熱情。不過當時 8 歲的小男孩在意的不是車子能跑得多快,而是迷你電動汽車的運作原理,從此電力驅動系統等現代技術徹底激發了他的求知欲。但是劉凡也下意識地立刻說明,那並非是近來才發展出的新理念,他說:「畢竟早在 1900 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就已經展出 Lohner-Porsche 電動車了」。

「在面對時間壓力的挑戰下,與團隊尋找解決方案,總是令人振奮不已。」

對於同於當年出廠的 Lohner-Porsche 「Semper Vivus」,劉凡也相當熟悉。例如那輛他今天在校園內駕駛的保時捷 Cayenne E-Hybrid,從它的複合驅動系統中劉凡便看到了保時捷老祖宗的特質。劉凡是替代燃料系統的擁護者,保時捷 Taycan 是他目前的夢想車款。不過在他心中分量最重的,還是他們大學生電動方程式賽車隊的冠軍車:一輛精緻小巧卻配備驚人尾翼的 DRe20 賽車。

大學生電動方程式賽事並非是系列賽的爭冠賽,而是一項自 1981 年便開始的全球性創新競賽。參與團隊在不同項目中計分競逐──包括設計、應用及性能。競賽的實測部分是障礙賽道計時賽,此外還有長距離及加速測試。

一般情況下,比賽是來自各國的團隊相互競爭,但因疫情因素,許多國家的學生的研發進程也被迫暫停。原本計劃舉行的中德大學生交流計畫也因病毒肆虐而被迫取消。而其實劉凡早已為此開始學習德文。 

綜上所述,因此只有地區性的賽事尚能開辦,於是在湖北襄陽便有 101 支隊伍進行了長達 6 天的激烈競賽,其中有 67 支大學車隊以純電動賽車參賽。 

同濟大學賽車隊的賽前準備也必須在各自在家中遠距進行,2017 年便被學校評選為優秀學生幹部的劉凡被推舉為車隊隊長,由他負責協調工作。他笑道:「要是我來當駕駛,應該會過於謹慎反倒放不開。」作為電動車輛核心零組件的電池管理系統,競爭對手都保守地採用了標準解決方案,而同濟團隊卻是決定自行研發。 

「早在 1900 年就已經展出了Lohner-Porsche 電動車。」

劉凡編寫了統一記錄車輛結構的軟體,其流暢的數據傳輸及通訊能力讓評審們眼睛為之一亮。劉凡很享受團隊工作的氛圍: 「在面對時間壓力的挑戰下,與團隊齊心協力尋找解決方案,總是令人振奮不已。」他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學一起創建公司,或乾脆一起為保時捷效力。

第一步或許已觸手可及,同濟大學與保時捷的合作計畫中,每年提供 5 位優秀學生的實習名額,劉凡已名列其中。保時捷致力提拔優異新秀,而這只是開端。

Markus Stier
Markus Stier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