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速神话: 孤独 72 小时

一位敢于冒险的赛车手、狂热的记者与勇于创新的宣传写手。理查德·冯·弗兰肯伯格 (Richard von Frankenberg),1922 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 (Darmstadt)。

   

他热爱保时捷,仿佛就是为速度而生。1952 年,他参与创办 《Christophorus》 杂志,在那里一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并担任多年主编。在杂志的第一期中,他便报道了自己于 1951 年驾驶保时捷 356 SL、在 1.5 升级别比赛中创造的赛车世界纪录。这是二战结束后保时捷、乃至于整个德国所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光看一眼那个时候的数据就足以让人印象深刻了:152.34 千米/小时的平均速度,距离 10,987 千米,在 72 小时内完成,其中还包括所有的维修站时间。

但这些并不是冯·弗兰肯伯格让读者着迷的唯一原因。当时,他还非常详细地向读者们描述了,坐在这么一台高速行驶的赛车中打破世界纪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的描述绘声绘色,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就坐在驾驶室内,在著名的利纳·蒙特尔赫里高速公路上驰骋,乃至于赛道上的每一次颠簸,都让人感同身受。比赛一圈的长度为 2.54 千米。椭圆形的赛道由两条直道和两个陡峭的弯道组成,弯道凹陷的程度让当时疾驰而过的赛车时速远超 200 千米。冯·弗兰肯伯格将这种过弯时产生的强烈胃部压力形容为飞速下坠时,突然从下方被兜住时的感觉。而紧接着这种过弯时的恶心感的,便是进入直道时的头晕目眩:“当你进入陡峭的弯道时,感觉就像面对一堵墙。而当你真正驶入弯道后,你就会觉得你开在了正常的道路上。直到弯道转回直线的那一刻。这时,你就一下子分不清上下左右了。”他如此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当时的场景。我们似乎真的可以切身体会到冯·弗兰肯伯格当时的“痛苦”,那是因为他在速度狂飙的同时,还在努力将自己的感受破译传达给别人。想象一下,一个人开着赛车,一圈又一圈,而目睹这一切的,可能只有一个拿着秒表负责计时的人,坐在草坪上,把头埋在报纸后。

在这个晚上,“这个破纪录的车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当冯·弗兰肯伯格在黑暗中向闪电一般疾驰时,我们能看见的,只有锥形车灯留下的道道光影。而作为车手,冯·弗兰肯伯格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计时员小屋里的小灯箱和维修站。灯箱每隔 57 秒闪烁一次,如此持续两小时。这是每个车手都必须独立应对的单轮比赛时长。弗兰肯伯格一直行驶着,直到精疲力竭之际,终于看到维修站向他发出更换驾驶员的信号时,他的内心必然是欢呼雀跃的。

但接下来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当赫尔曼·拉梅洛 (Hermann Ramelow) 驾驶赛车时,驱动风扇轮的 V 型皮带在行驶大约 7,000 千米后接连断裂两次。而第三条皮带必须坚持到最后,因为比赛严格禁止皮带的第三次更换。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赛车逐渐逼近原来的世界纪录:145.5 千米/小时的平均速度,并即将打破这一纪录。此时,只需跟随弗兰肯伯格一起吸气。呼气,赛车驶过终点,记录被打破了。

1951 年 10 月 2 日

世界纪录,法国利纳·蒙特尔赫里赛车场理查德·冯·弗兰肯伯格/沃尔特·格洛克勒/
弗里茨·胡施克·冯·汉斯坦 / 彼得麦克斯·穆勒/赫尔曼·拉梅洛
赛道长度 2.54 千米
保时捷 356 SL

Heike Hientzsch
Heike Hientzsch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