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创业硕果累累

自 90 年前企业创立以来,保时捷便一直是理念与革新的代名词。那时,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与他的团队一道接受客户的委托,完成了许多具有开拓意义的研发项目。保时捷工程公司也成功地延续了这一传统,潜心研发智能网联汽车。

   

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创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信。而当年费迪南德·保时捷逆流而上,创立了位于斯图加特的汽车设计工作室。1931 年 4 月 25 日,费迪南德·保时捷成立了一家专门负责汽车及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咨询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工程师博士有限公司(Dr. Ing. h.c. F. Porsche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Konstruktion und Beratung für Motoren und Fahrzeuge),地址在斯图加特的 Kronenstraße 24。这个工作室便是现在保时捷股份有限公司(Porsche AG)的前身。此外,它还奠定了保时捷客户研发公司的基础,2001 年,这家公司被保时捷工程集团合并。

这家公司在短短数年内便完成了从设计服务供应商到独立研发企业,再到随后的知名国际企业这一华丽的“三级跳”,整个过程书写了汽车工业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奋斗篇章之一。

当年 55 岁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在斯图加特创立了这个属于他自己的企业。而在此之前,他已经为各大顶尖汽车制造商工作了二十多年,研发打造出多款引领时代的汽车。在这些汽车制造商中就包括当时的戴姆勒汽车公司(1926 年成立的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的前身)。在奥地利施泰尔(Steyr)短暂任职后,费迪南德·保时捷于 1931 年回到施瓦本地区的汽车之都斯图加特,并网罗了一批极富经验与才干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这些人才几乎都是此前工厂里的同事。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出类拔萃的汽车人才。其中包括公司的总工程师卡尔·拉伯(Karl Rabe),他后来成为了保时捷总设计师的左膀右臂,还有驱动专家卡尔·福莱里希(Karl Fröhlich),以及发动机专家约瑟夫·卡勒斯(Josef Kales)。后来,车身设计师埃尔文·康门达(Erwin Kommenda)以及另一位发动机专家弗兰茨·克萨维尔(Xaver Reimspieß)也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里。此外,费迪南德·保时捷先生自己的儿子费利(Ferry)也投身到了父亲的事业中。小时候,他就被父亲惊人的创造力所深深折服:“他总是能开拓新的视野,并不断打造出领先于时代的车型。” 费利说道。

“他总是能开拓新的视野,并不断打造出领先于时代的车型。” 费利·保时捷

费迪南德·保时捷在创立自己的工作室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公认的顶级汽车设计师了。但是当年正处在大萧条时期,即使是保时捷也不得不为获取订单而付出大量的努力。在那个时候,他的公司甚至没办法为  19 个员工开出薪水,而只能退而求其次,为他们提供食宿。来自开姆尼茨(Chemnitz)的“漫游者”(Wanderer)是首批客户之一。保时捷团队为这个位于萨克森州(Sachsen)的汽车制造商完整研发了一款中档轿车。后来投产时,这款轿车被命名为漫游者 W21/22。 此外,当时的研发成果还包括一款直列八缸发动机。在完成这个订单之后,工作室便收到了来自其他生产商车架及转向系统元件的设计订单。此时,保时捷团队的优越性便极大地展现了出来:这是一个全能的团队,团队成员覆盖了汽车制造领域的方方面面,且每个都“久经沙场”,经验丰富。“费迪南德·保时捷从来都不是一个只会耍笔头的书呆子。”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姆·皮塔(Wolfram Pyta)这样评价道,“他是一个技术专家,需要通过不断追求极致的技术方案,来满足内心对完美的渴望。”

1933 年,保时捷迎来了第一个巨大突破,这是一份来自刚在萨克森州创立的 Auto Union 公司的订单:保时捷需要为其打造出  一款全新的赛车。这份订单是双方长达数年对话的结果,也是当时汽车设计公司所能获得的最高等级的订单。当时初办的大奖赛(Grand Prix)赛事限制赛车的空车重量不得超过 750 千克,但除此以外再也没有设置任何技术意义上的上限。为备战这一比赛而打造的 P-赛车(“P”指代“保时捷”),其设计后来被证明是天才的手笔:这款属于 Auto Union 的传奇赛车名为“银箭”(Silberpfeil), 搭载 16 缸发动机。发动机直接安装在驾驶员后方,这样让赛车的重心分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直到现在,这一设计依旧在赛车竞技领域延续着它的辉煌。历史学家皮塔认为,赛车设计为企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石”。 这一订单对于保时捷公司的发展来说有着  “怎么说都不为过的重要意义”。以至于到今天,赛车设计依然属于保时捷的品牌核心。

而当时保时捷的另一份心血之作也同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932 年底,工作室接受摩托车生产商尊达普(Zündapp)的委托,为其设计研发小型汽车,型号为 Type 12。这一任务也为保时捷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来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梦想: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他就开始设计小型车,并希望能研发制造出一款小型轻便,价格为普罗大众所能接受的汽车。这种汽车应该能提供足够的空间,舒适且动力十足。保时捷为尊达普设计的这款 Type 12 是一款拥有斜背流线型车身的汽车,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其实就是大众,也就是后来大众“甲壳虫”汽车的雏形。只是由于经济萧条,尊达普最后放弃了这款汽车的量产计划。此外,保时捷的设计师们还为当时的汽车制造商 NSU 研发了一款与 Type 12 非常相似的汽车,即 Type 32。

早期的客户委托研发项目

早期的客户委托研发项目

停靠于斯图加特 Kronenstraße 24 号大街前的 NSU 保时捷 Type 32。

1934 年,这个汽车项目迎来了转机。保时捷正式接受了当时德意志帝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委托,为其设计生产一款“属于大众的汽车”。保时捷为这一款汽车融入了现代的流线型车身设计,搭配四座和一台位于车尾的四缸水平对置发动机。这一经典驱动设计不仅被应用到日后数以百万计的“甲壳虫”汽车中,还为后来保时捷赛车树立了榜样。

随着大众汽车订单而来的是保时捷的壮大:保时捷从一个主要在绘图板上“指点江山”的设计工作室,壮大为一个拥有研发与实验业务的企业。第一批原型车即诞生于位于斯图加特基尔斯贝格(Killesberg)的保时捷公司车库。只是很快,那里的空间就不够用了。1937 年,保时捷公司在斯图加特祖文豪森买下了一块约三公顷的地皮,并在此建造了保时捷历史上的第一座工厂。

建成十年后,这个工厂见证了保时捷第 一款冠以自己家族名称的赛车投入量产,即保时捷 356。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保时捷一直秉承着工程服务的传统,而这也成为了保时捷事业蒸蒸日上的有力保证之一。

1961 年,魏斯阿赫试车场在费利·保时捷的主持下正式奠基,动工建造。该试验场最初主要用于汽车底盘的测试。后来试验场逐渐添置了风洞、碰撞设施、发动机测试台和废气测试中心等试验设施。借助这一试验场,保时捷能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于产品质量的超高要求。而保时捷的客户群体来源,也逐渐从汽车行业扩大至其他行业。

1950 年,祖文豪森

1950 年,祖文豪森

费利·保时捷和他的父亲在一张大众“甲壳虫”的设计图纸前。

例如,1981 年,保时捷就与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共同设计了新的商用飞机驾驶舱的布局。这项研发在当时是极具开创性的。在这次设计中,显示屏第一次进入驾驶舱,替代原来的模拟机器。1983 年,保时捷的工程师们接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订单:当时英国的迈凯伦车队(McLaren)想要保时捷为其打造一台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发动机。而这个订单的成果也十分惊人:保时捷为迈凯伦 MP4 配备的 TAG 涡轮增压发动机,排量 1.5 升,最大功率可达 1,000 hp。这款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后来为迈凯伦赢得了三次世界冠军。保时捷还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了 C88 概念车。这款概念车极具远见与野心,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啻为是一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大众汽车”。1994 年,保时捷在北京展示了这款概念车的三款车型:分别是价格较平民的双门版、标准版和四门斜背豪华版。当时的研发目标为人所熟知:精简生产方式,提高质量标准,并保证较高的车辆安全性。

2001 年,中央控股的保时捷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魏斯阿赫开发中心。此后,工程师们便以大量的创新研发项目, 一次又一次地惊艳了世人。曾几何时,保时捷只是斯图加特一间小小的设计工作室;而现在,保时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承着,发展着,前进着。保时捷工程集团拥有约 1,700 名员工,分布于德国,中国,捷克,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家。集团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综合性工程服务供应商之一。客户既有来自大众集团的旗下品牌以及其他汽车制造商,也有其他行业的供应商和企业。多年来,保时捷工程集团的专业团队在汽车行业领域攻坚克难,拓展着行业的边界。但是,保时捷并不止步于汽车行业。顶尖的软件功能研发,以及其他数字化领域和命题,都早已进入了保时捷工程集团研发团队的视野。从构思,设计,样机制造,测试,生产计划,采购,物流到生产,保时捷工程集团将整个研发生产链条都收入囊中,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可持续性,环保及高效是保时捷工程集团工作的核心理念,带来了无数次成功的传统,90 年经久不变。

Manfred Schweigert
Manfred Schweigert
相关文章

油耗数据

Taycan Turbo S

WLTP*
  • 23.4 – 22.0 kWh/100 km
  • 0 克/km
  • A Class

Taycan Turbo S

油耗数据
耗电量 综合(WLTP) 23.4 – 22.0 kWh/100 km
二氧化碳排放量 综合(WLTP) 0 克/km
CO₂ class A